佛教袈裟代表的意義
文:海濤法師
袈裟,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便是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衣服。然而,袈裟的意義絕非僅止於此:它是為求解脫之人所穿法服,因而有著“善哉解脫服”之稱;它更有著自利、利他的種種功德,所以也叫做福田衣。袈裟上的條紋有如田地一般,正是其代表“福田”的象徵——田地有生長的意義,代表了佛法的利己利人、種種功德的相互滋長。
根據《四分律》的記載,佛陀曾經告訴阿難:“過去諸佛著如是衣,得成佛道;未來諸佛亦當著如是衣,得成佛道。”袈裟功德殊勝,凡有袈裟所在,一切天龍善神皆會給予守護。
著袈裟的功德
據戒壇經說:“五衣錶斷貪,淨身業也。七衣錶斷嗔,淨口業也。大衣田相,長多短少,錶聖增凡减。並錶斷癡,淨意業也。”又據《悲華經》說:“佛於寶藏佛前,發願成佛時,袈裟有五種功德。”
一者:入我法中,犯重邪見等;於一念中,敬心尊重,必於三乘受記。
二者:天龍人鬼,若能敬此袈裟少分,即得三乘不退。
三者:若有鬼神諸人,得袈裟乃至四寸,飲食充足。
四者:若眾生共相違背,念袈裟力,尋生悲心。
五者:若持此(袈裟)少分,恭敬尊重,常得勝他。(摘自釋氏要覽)
另據《大般涅盤經》說:“龍得袈裟,各戴少分,即免金翅鳥之難”。《地藏十輪經》說:“有一犯人,被判綁縛棄置曠野之間。頭頂袈裟指許,得免鬼魅之難”。又經雲:“有一獼猴,趁僧不在,戲著袈裟;歡喜跳躍,失足墮穀,命終得生天上。後九十劫,得出世道”。《阿含經》說:“破舊袈裟,不堪更用,懸於曠野山林;人畜鳥獸,若有見者,得種福善”。
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卷五舉袈裟十利,即穿袈裟有十種功德:
一、以之覆身,離羞耻而具慚愧;
二、離寒熱、蚊蟲、惡獸;
三、示現沙門之相,見者歡喜,離邪心;
四、是人天寶幢相,可生梵天之福;
五、穿著之時,生寶塔想,滅除諸罪;
六、染為壞色,斷離五欲想,不生貪愛;
七、袈裟是佛淨衣,永斷煩惱而作良田;
八、消罪而生十善;
九、如良田,能增長菩提之道;
十、如甲胄,煩惱之毒箭不能害。
轉自騰訊佛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