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偈 | 菩提本無樹
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
 

釋義

菩提原本比喻智慧,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。本來清靜,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?

 

注釋

①菩提偈:“菩提”,梵文的音譯,意譯為“覺”或“智”,舊譯也作“道”。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,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。偈,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。菩提偈,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。

②樹:這裡指菩提樹,意譯為“覺樹”或“道樹”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,覺悟成道,故稱此樹為菩提樹。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麼,有多種不同的說法。據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。《雷州府志》記載:“菩提果色白者,味甜,五月熟。海南瓊山縣則把這種樹所結的果子稱為金剛子。這種果子可作念珠。佛教徒常焚香散花,繞樹行禮。今廣東省曲江縣南華寺藏經閣旁左右兩側,各有一棵菩提樹。

③明鏡:據《資持記》下二之三曰:“坐禪之處,多懸明鏡,以助心行。”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仲介。臺:指安置明鏡的地方,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。明鏡是明淨之鏡的縮寫。此鏡一照一切照。照中故是鏡。照真故是淨。照俗故是明。明故則像亮假顯。淨故瑕盡真顯。鏡故體圓中顯。三智一心中得故。言明淨鏡。臺:指實物之鏡

④佛性:是梵漢並譯名詞,意譯為“覺性”、“如來性”,有時被稱為“涅”,或叫“真如”,也是“如來藏”的异名。原指佛陀本性,發展為成佛的可能性,是佛教徒所追求助修行目標和理想境界。這個問題,小乘和大乘的觀點不一致,提出種種不同的見解,引起長期爭論。中國南北朝時盛談佛性,隋唐各宗也重視佛性說。天臺宗提出五種佛性,法相宗歸結為兩種佛性,華嚴宗更把“有情”眾生的佛性與“非情”之物的法性區別開來。清淨:佛教術語,遠惡行,離惑垢,稱為清淨。

⑤塵埃:佛教術語,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。按出家人的觀點,世務不淨,故稱塵務。

 

惠能(638年-713年),俗姓盧氏,唐代嶺南新州(今廣東新興縣)人。祖籍範陽郡即今河北涿州。佛教禪宗祖師,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,繼承東山法門,為禪宗第六祖,世稱禪宗六祖。唐憲宗追諡大鑒禪師。著有六祖《壇經》流傳於世。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。惠能禪師的真身,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